全境东南部和西北部稍高,东北部较低,海拔高度为21.5至26.5米,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质地适中,土层深厚。市区北郊有北方稀有的平原淡水湖,总面积75平方公里,已被河北省批准为省级湿地保护区。
冀州市处于北半球暖温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暖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寒旱同期,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宜于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2.7℃,最冷月为一月份,平均气温-4.2℃,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7.1℃,年降水量平均510.3毫米,历年平均光照时数为2571.2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92天。
春秋时期北方戎狄纵横河北,现冀州市境曾属白狄的鲜虞国。
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现冀州市境为
晋国的东阳地区。
秦朝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两级制,划天下为三十六郡。现冀州市境属
巨鹿郡。
西汉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设在
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设置
信都郡,治所设在信都,即冀州市的旧城。信都郡下设
信都县等诸县,其中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四个县,即:信都县、 扶柳县、昌
成县、辟阳县。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冀州市旧城。
高后六年(公前182年),将信都郡改为
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市旧城)。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广川国改称信都国。信都国仍属于冀州,信都国所辖区域与原广川国相比没有变化,且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四县也没有变动,信都国和信都县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东汉东汉王朝,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东汉初,州仍没有固定治所,东汉后期,州的治所才开始固定下来。
建武元年(2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东汉初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设信都、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
渤海、魏九个郡(国)。
永平15年(72年),
明帝封自己的六儿子
刘党为乐成王,改信都郡为乐成国。乐成国仍属于冀州,乐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在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三个县: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没有变动。
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安平国仍属于冀州,冀州市境内设置三县,即:信都县、扶柳县、
阜城县。
延光年间,州的治所开始固定下来,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
柏乡县北),冀州的下辖区域没有变化。
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将安平国改为
安平郡。安平郡仍属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中平年间,冀州州治迁于邺(今河北
临漳县邺镇)。
三国冀州属曹魏,魏国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
黄初二年(221年),魏国划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冀州下辖安平、赵国、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间、
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
乐陵等十三个郡(国)。
晋朝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安平郡改为安平国。冀州下辖包括安平国在内的诸郡。
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国改为
长乐国。长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辖区和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两个县都没有变化。
晋惠帝之后(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鲜卑、
氐族等少数民族入主
中原,冀州先后属后赵、前燕、
前秦和后燕,随所属国家的变换,冀州的治所经常变动。
南北朝北魏时(396年)将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冀州辖长乐、武邑、
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
隋朝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掉郡一级,实行州、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冀州等诸州(地区级),
开皇六年分信都县,设置
长乐县(今冀州市旧城);开皇十六年分长乐县,设置泽城县(今冀州市扶柳城)。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行郡、县两级制,冀州改为信都郡,辖域未变,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同时,信都县和泽城县均并入长乐县。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冀州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罢郡复为冀州,所领县由九个改为六个,即信都、南宫、堂阳、枣强、武邑、衡水等六县。
五代将辖域分为河北道等诸道,河北道下辖冀州等诸州。
宋朝河北东路下辖冀州等诸州,冀州治所在信都。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归属金国。
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仍设置冀州。冀州治所仍在信都。冀州属河间府,隶河北东路。
元朝冀州直属真定路, 隶属燕南河北道(省级)。
明朝冀州(地区级)属真定府。
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为
直隶州,直属朝
延布政司所辖。
民国三年(1914年)裁撤直隶州冀州,设立
冀县,属直隶省的冀南道(地区级),
民国三年(1915年)改属大名道(地区级)。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一级,冀县隶属河北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南宫行政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15日,冀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冀县设抗日民主政府。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9日,日军侵占冀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民国冀县政府自行消亡。
1941年8月15日,冀县属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区十四专区。
1942年“四·二九”后,归冀南六分区领导。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冀县改属冀南区五专区。
1946年2月,各边区及交叉村分归原属,恢复旧县治,冀南行署正式命名“冀县人民政府”,并归五专署领导。
冀州市1948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冀县属华北行政区冀南五专区。
1952年11月7日,冀县改属石家庄专区,
1958年12月20日,撤销冀县并入衡水县(亦属石家庄专区)。
1961年7月9日,衡水大县分开,冀县、枣强划出,合为冀县。
1962年1月1日析冀县为冀县、枣强两县,冀县仍为原建制。同年6月27日复置衡水专区,冀县仍属衡水专区。
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冀州县依然属之。
1993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冀州县撤县建市
[5-6] 2行政区划编辑
3自然环境编辑
位置
冀州市隶属河北省衡水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北距首都300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10公里,辖区总面积918平方公里,东与枣强县(衡水)为邻,南与南宫市、新河县(邢台)接壤,西与宁晋县(邢台)、辛集市(石家庄)相连,北隔衡水湖与桃城区(衡
水)相望。
地形
冀州市全境东南部和西北部稍高,东北部较低,海拔高度为21.5至26.5米,地势较为平坦。
气候
冀州市处于北半球暖温带地区,大陆季风气候特点显著,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暖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寒旱同期,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宜于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2.7℃,最冷月为一月份,平均气温-4.2℃,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7.1℃,年降水量平均510.3毫米,历年平均光照时数为2571.2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92天。
[2] 水系
冀州属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和黑龙港流域南排河水系,境内河流较多。东有老盐河故道,南有索芦河。西南与西部有西沙河与滏阳河。在根治海河中兴建的滏阳新河、滏东排河横贯境内,是行洪排水主要河道。冀州湖位于冀州市和衡水市交界处,总面积75平方公里,在冀州境内为57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面积和蓄水量仅次于白洋淀。其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在华北内陆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
[8] 4自然资源编辑
土地资源
冀州是古
黄河、
漳河、滹沱河等水流冲积而成的低洼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质地比较适中。沙壤质和轻壤质土壤占总土种的85.3%,是粮食、棉花生长发育较理想的土壤,中壤质土壤占总土种的14.7%,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耕地面积较大,土壤类型较多。地势平坦,部分土壤土体结构不良,母质含盐碱量较高。
[8] 水资源
冀州市境内地上水资源主要由大气降水,外来客水,石津渠水三部分组成。地表水产生多集中在7月下旬、8月上旬。每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为2.3万立方米,分布均衡。地下水从上到下分为浅水层、咸水、深层淡水三种。冀州市地表水
可利用水资源为5243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资源为700万立方米,合计为5943万立方米。
[8] 地热资源
冀州市有四处地势异常地段,均与断层构造,基岩形态有密切关系,多分布于凸起上。徐庄、堤里王一带,适于利用松散盖层中的中低温热水。傅官至衡水北沼一带,松散盖层可得中低温水,基岩中可得岩溶裂隙高温热水,矿化度低,水量大,水头高。西王庄、门庄一带,松散盖层可得中低温热水。李瓦窑至
枣强张秀屯一带,松散盖层中可得中低温热水,基岩中可得中高温热水。
碧水湾港
位于衡水湖东南岸,碧水湾大酒店北临,106国道西侧,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占地226亩,其造型如同
冀州美景(6张)
一条水中巨龙。生态旅游码头可停靠30余艘游船,拥有500个生态停车位,日可接待游客5000人。
[14] 滨湖公园
位于衡水湖南岸,规划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为12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0万平方米。公园突出了“冀都古韵,滨湖新景”的理念,根据生态理念、文化理念以及市场理念分为岁月如歌、众乐乐园和水天一色三个区域。
[14] 位于冀州市滨湖新城,湖滨大道北侧,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东西长360米,南北宽180米,总面积约98亩,其中,水域面积60亩,陆地面积38亩,可同时容纳1.5万人集会活动。广场融入了九州文化元素,由九州柱列、九韶之舞、广场九环、九州源(中心喷泉)、九子雕塑、下沉台阶、背景林、水幕电影和亲水栈道等九部分组成,展示了“中国九州文化”。
[14] 筹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2008年主馆体破土兴建,2009年底全部竣工,2010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冀宝斋博物馆位于在衡水湖畔南端,冀州市旅游区湖滨大道北侧中段,由冀州市冀州镇二铺村投资6000万元建设,占地6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属二铺村集体所有,是中国文物学会团体会员单位、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单位、河北省少先队实验教育基地、衡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AAA旅游景区。
[14] 分三个部分:前部为玄门、慧目街、购物区、游船码头;中部为悬空岛、紫微山、长城、迷宫、镇海塔;后部为北岛度假村、旅社等。悬空岛与北岛皆四面环水,隔水相对,使水面形成了一个“8”字,故此这里的水面称之为“8”景湖,是国家AA级景区。
[14] 田园棉文化园
位于冀州市景家庄(106国道323.6公里处),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园区分民俗文化展览馆和田园棉手织粗布观光车间。民俗文化展览馆面积1200平方米,包括纺织历史博物馆、农耕文化展览馆、民俗器具展览馆、家园文化馆、民俗摄影展览馆、旅游商品销售处、茶艺馆、手织粗布精品展览馆、绣坊等九个项目。
[14] 邳彤:刘秀到洛阳后拜邳彤太常之职,后又改任左曹侍中,专侍于皇帝左右。
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在南宫云台绘制了二十八位开国功臣的画像,称“
云台二十八将”,邳彤为二十八将之一。
[15] 冯跋:(?-431),字文起,东晋十六国时北燕国君,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公元409年,燕王高云被部下所杀,冯跋平定事变,被众将推举为王,年号“太平”,国仍称燕(史称
北燕)。
[15] 冯弘:字文通,冯跋之弟,北燕国君。冯跋在位时,冯弘被封为中山公。冯跋死后,冯弘杀死冯跋的儿子冯翼,自立为北燕国君,年号“太兴”,在位六年。公元437年,魏攻打北燕兵临城下,冯弘被迫逃往高丽(今朝鲜),两年后被
高丽王所杀。
[15] 冯太后:(441-490),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
北燕国君冯弘的孙女,杰出的女改革家。
[15] 冯熙:(?-495),字晋昌,长乐信都(今冀州市岳良村)人,历任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后出任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
[15] 尚义:明代冀州(今冀州市)人,为官清廉,被称作“
布袍令”。延安县民众为尚义立“
遗爱碑”。
[15] 刘焯:(544-610),字士元,隋朝
经学家、天文学家,信都县(今冀州市)人。
[15] 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七世孙,“竹溪六逸”之一,与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亦有诗文佳作行世,后散失。《旧唐书》、《新唐书》均有孔巢父传。
[15] 胡宗照:(1884-1942),字峰荪(sun),笔名耐翁,冀州(今冀州市伏家庄村)人,近代著名书法家。
[15] 道安:(312-385),东晋时杰出的翻译家、著名高僧。创立“本无宗”佛学学派。道安融合禅学和般若学两大学说的精华,主张“以无为本”,开创了新学派:”本无宗”,这是我国在佛学上创立学派的最重要的代表。
[15] 宋迈伦:(1809-1893),名彦超,字迈伦,清朝中叶著名的爱国武术家,人称“神拳宋老迈”。
[15] 尹福:(1840-1909),字德安,号寿鹏,冀州(今冀州市漳淮乡漳淮村)人,清末武术家,人称“瘦尹”,曾为光绪拳师。
[15] 梁振圃:(1863-1932),字照庭,冀州(今冀州市冀州镇后冢村)人,清末武术家。梁振圃7岁习武,练习弹腿,16岁时拜董海川为师学习八卦掌。数年后功夫练成,精于六合八式,尤善截法,后在北京前门外设场授徒,渐成名师,人称“估衣梁”。
[15] 李子鸣:(1900-1995),八卦掌第三代传人,人称“武杰”,冀州(今冀州市冀州镇李桃村)人。为八卦掌第三代高手之一。李子鸣整理编纂了《八卦掌悟通》、《董海川转掌及图解》、《梁振圃八卦掌》等书。李子鸣桃李满园。李子鸣曾应聘为中国武协八卦掌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武协名誉会长、人民大学武协顾问、航空学院武协名誉会长和日本中国拳法联盟顾问等。